张凯:做乡亲致富路上的一盏灯
点击数:    时间:2022-10-08
     

 

在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大西港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蔬菜种养大户,其创建了千山红镇四季农场,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在他的示范带领和真诚帮助下,村民们也逐步走上了致富路,他就是党员致富带头人——张凯。

张凯1995年参军,因在部队表现优秀,20岁就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1997年退伍后,他来到广州打拼,由于勤奋踏实,积极肯干,在工作岗位上做得有声有色。但深深的家乡情结,让他2000年毅然回乡创业。

回乡创业的张凯,立志做一个改变家乡面貌、带领群众致富的“新农民”。最初他一边销售本村的特色农产品,一边承包了近100亩农田学习耕种。他勤学好钻,吃苦耐劳,上手很快,两方面都做得颇有成效。返乡十来年的稳打稳扎,使得乡亲们对这个回乡创业的小伙子逐步熟悉与信任,在村民的拥护支持下,张凯2011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当选书记后,张凯一心想为大家谋得一条更好的致富路。他挨家挨户走访村民,集聚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决定积极推广家庭农场项目。2014年,他筹资成立千山红四季家庭农场,建立200立方的冷库、日生产80吨的烘干机厂,配备一整套农业机械,集中流转500多亩土地种植单季稻,准备带领乡亲大展拳脚,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大家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张凯每天都为如何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发愁。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蔬菜老板,了解到现在很多城市居民冬天吃不到新鲜蔬菜,蔬菜产业大有可为,于是萌生出冬天种植蔬菜的想法。创业有风险,为了消除乡亲们的疑虑和担忧,他决定带头推广。他主动去外地考察学习蔬菜育苗、栽植管理技术,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同时积极与镇里的农业技术人员探讨交流。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在蔬菜种植领域,张凯研究自创“一季稻+蔬菜”模式,水旱农作,不仅能改善土壤,收益也比单独种植一季稻谷效益好。因蔬菜长达2个月的采摘周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冬天就业难的问题,蔬菜采摘高峰期可实现用工100多人。“一季稻+蔬菜”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农户积极性,不少村民向他学习,每年每亩能增收约2000元。

“育秧?双季稻?多功能蔬菜?”不满足于现状的张凯,决定提升土地使用效能,推进多元化种植,致富道路上再开辟一条“赛道”。建育秧大棚,引进育秧机械设备,种双季稻,选用菜、油、肥兼用的蔬菜品种......脑海中的想法一一被他实现。现今,张凯8800㎡基地全面开展育秧工作的同时,还从周边乡镇流转500多亩土地,用来响应国家粮食政策,增加早稻种植面积,并且他还在基地精心选用菜、油、肥兼用的蔬菜品种,前期可采摘2个月的青菜苔投放外地市场,每亩纯收入可达2000多元,后期利用菜苔开花期,广迎赏花游客,花期比本地油菜提早30多天。菜苔结籽后可榨油,秸秆可培肥田土,可供提前赏花。“多功能”蔬菜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直接有效的途径,而他的种植模式,政府也准备在千山红镇大力推广,目前已经在镇内7个村设立试验点,每个村选取2户农户,以每户2-3亩进行帮扶,预计能为每户农户带来近5000元的收入。

张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渐入佳境”,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短短几年,他从一个农事“门外汉”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蔬菜育苗“土专家”,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敢想、敢闯、敢干的本色,带动群众共同走上了致富路。展望未来,张凯满怀希望,“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业有着很深的情节,我希望成为一盏乡间田野的路灯,为更多村民照亮共同致富的道路。”


党旗引领向未来 系列报道简介

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踔厉奋发、建功立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现推出《党旗引领向未来》专栏,聚焦全市基层一线优秀共产党员和党组织的先进事迹,讲述人物故事和基层党建故事。 

 
     
     
来源: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