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群众路线办
五月的洞庭之滨,绿意融融,涌动着勃勃生机。一坦平原的南洲大地,村民忙着打菜籽、栽棉花、耕水田,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庄里纵横交错的沟港渠道,一改之前杂草从生、淤塞不畅的旧状,变得外观整洁、规范有序、水流顺畅了。青树嘴镇农民张德民对这一变化深有感触。他说,今年启动的“双畅”工程,实实在在给我们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让我们看到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也感受到了县委、政府的诚意和决心。
听民声 声声期盼敲心头
阳春三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幕拉开。南县这个湘北湖区县也应势而起,经过周密部署、统一安排,教育实践活动第一环节工作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全面铺开。
“听意见,就要真听意见、听真意见!”县委书记汪军在动员会上掷地有声。特别是结合“三访三化”网格化活动的开展,群众的意见很快收集上来了。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中,水利、交通方面的问题占了很大一部分,溢出了群众的关切和焦急。
“厂窖厂西渠再不好好疏浚下,今年的庄稼丰收又无望” ,“建议政府将华阁镇西湖抢排渠认真修理,才能确保近3万亩田土的旱涝保收”,“村里的主路太窄了,外面收购农产品的货车根本进不来,希望政府能想办法拓宽”……乡村群众的意见建议表现得非常集中。虽然这样的意见建议,在县委、政府的预想之中,但是群众如此强烈的呼声、农村仍然薄弱的基础,还是狠狠地“揪”痛了大家的心。
县委、政府的这本帐,其实记得很清楚。在农村水利方面,全县排灌渠道2279条、4010.42公里。其中,干渠330条、1060.1公里,支渠1950条、2950.32公里。原有的灌溉设施大多已运行了三、四十年,运行时间长,效能低下,存在抗旱死角多、节水措施少、工程设备老化严重等问题,有394处涵闸长年失修(其中91处严重损坏),有252条、550公里渠道亟需疏洗。在农村交通方面,尽管2006年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全县共新建水泥路1200公里,但存在着路网结构不完善、建设标准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大多数农村公路在3.5米以下,导致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不畅,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发展的需要;有的乡镇全部实现了通畅,而有的乡镇通畅率不到70%,甚至有的行政村至今都还没有修一条水泥路,严重影响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均衡发展。
恤民苦 不惧困难定方略
县委、政府也不是没有努力过,而且付出的心血还非常之大。年年跑上面、争项目,四处“化缘”、各显“神通”,农村水利、公路建设年年有新动作、新亮点,年年修、年年补,但终究要么是杯水车薪、难以全面“开花”促发展,要么是缺少规划、效益发挥不明显,大多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管不了长远发展。每一届县委、政府都知道,农村交通、水利是绕不过的“老大难”问题。
“农村交通、水利的问题再老、再大、再难,我们县委、政府都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县委汪军书记在乡镇群众路线调研座谈会上表达了坚定的决心。“县里城镇搞“四纵四横”建设,也不能落下农村、不能忘了农民,农村的“毛细血管”要打通,农村的“发展网络”要建好,农村也要实现同步发展!县委常委会上,一个统一、坚定的共识已然形成。
关键在于落实。于是,汪书记、汤县长亲自挂帅,带着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深入全县乡镇、走到田间地头,进行了广泛、深入、扎实的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开展了认真、详细、耐心的探讨。这次调研论证,明显比以往花的精力更多、更辛苦。
方案很快制定出来了。结合实际情况,县委、政府提出了在全县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公路畅通、沟巷渠道通畅暨“双畅工程”的建设构想,决定用3年时间,按照“统筹规划、村村通畅”的整体思路,对全县330条、1060.1公里干渠,1950条,2950.3公里支渠进行全面疏洗,达到垸内渠渠畅通、田间沟沟顺畅;采取按新标准新建和拓宽的方式,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村公路不低于4.5米宽,构建科学合理、便捷通畅的农村公路大网络。
解民忧 立行立改暖人怀
“双畅”工程方案的出台,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饱受水利、交通落后之苦的老百姓带来了喜讯,带来了盼头。
但是,“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方案终究还只是“纸上谈兵”,关键还在于实施,在于执行。“目标已定,接下来大家就是要全局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力落实方案、大力推进工程,做到立说立行、立行立改,不负群众希望、不让群众失望!”县委开始层层传导压力与责任。
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梦想付诸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双畅工程”首要的难题,就是建设资金的问题。根据测算,全县渠道疏浚共需移动土方1905万方,投入资金达1.67亿元;需要新建的农村公路313公里,需升级的农村公路397公里,投入资金达1.75亿元,两项加起来近3.5个亿。对于南县薄弱的财政来说,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县委政府经过认真研究,请专业部门反复论证,决定积极推进多元化投资体制,科学合理调度建设资金。整体上,由县交通建设投资公司和县水务建设投资公司负责60%,项目所在乡镇、村负责自筹40%。由县交通建设投资公司和水务投资公司积极开展项目运作,挖掘一切资源,拓展融资、筹资渠道;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水利局整合相关项目,集中项目资金,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和沟港渠道的疏通;12个乡镇及各行政村采取社会赞助、群众捐资、“一事一议”、投工投劳等形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为农村公路建设和渠道疏通提供资金保障。
钱的问题有了着落,接下来就是建的问题。为加强对全县“双畅”工程的统一组织和指挥,县委、县政府成立“双畅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长亲任总指挥;成立12个督查组和技术监理组,具体负责各个乡镇“双畅工程”建设的督促检查和技术监理工作,严格标准、严格规划计划、严格建设管理,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实行“一条路一名责任领导,一条渠一名干部带头,一条路一支管理队伍”,具体抓好工程的组织实施,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上下一致、科学调度、齐头并进的局面。截至5月,全县沟渠疏浚完成率达到62.6%,农村公路建设按新标准完成路基处理70公里。
五月的南县乡村,干群齐心,机器轰鸣。县委、政府的努力,赢得了群众的拥护,也激发了群众的热情。横贯华阁镇移堤、华美等6个村的西湖抢排渠全长5420米,原计划一个月工期,但在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到半个月,工程就已完成90%。仅华阁镇,到5月初,就已完成渠畅工程42公里,总投资达320万元。而随着投入50多万元、武圣宫镇7650米长 “南洋哑渠”的疏通,种粮大户苏进喜的最大心结也得以解开,“我承包的460多亩水田的灌溉终于有了保障,搭帮了党和政府”, 欣喜之余,他拿出5万元自愿捐资给“双畅工程”。
促民富 整章立制待长远
建好路是根本,养好路是关键;疏浚沟渠是基础,保持畅通是目的。如此,群众的生产生活才有长远保障,群众的增收致富才有长足动力。
实施“双畅”工程伊始,县委就始终坚持“建、管、养”并重原则,要求交通、水利部门针对今后农村公路维护、沟港渠道疏浚分别建立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根据《公路法》规定和相关规定,对县境公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健全了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养护管理体系。二是根据全县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线长、管理难,沟管渠道分支多、分布广的特点,选择一批事业心强、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且有一定养护技能的当地村民,定期开展公路养护和渠道疏浚的知识培训,提高管养水平,参与农村公路和沟港渠道的养护。三是坚持群众在公路养护和渠道疏浚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发挥群众的村道公路养护积极性,实现在民路民建、民渠民养基础上的民管民享,以强大的合力来共同维护“双畅”成果,促进农村公路养护和渠道畅通事业的健康发展。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这既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党员干部的根本担当。南县以“双畅工程”为着力点,在为民、利民、富民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尽管前行的道路上,困难很多、压力不少,但只有将“为民情怀”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得到的就不只是路畅、水畅,更有人心的舒畅、发展的顺畅。如此,南县这颗“湘北明珠”,才能焕发熠熠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