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研究
关注基层 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点击数:444    时间:2014-11-20
     

 

叶迪康

    乡镇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基层的执政骨干,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好坏,关乎党的形象,关乎工作落实,关乎改革发展。本文就南县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现状与做法

  目前,我县12个乡镇共有公务员373名,占乡镇行政编制535名(含乡镇财政所83名)的69.7%。其中35岁以下的84名,占22.5%。科级领导干部104名,其中男性89名,占85.6%;女性15名,占14.4%;党外干部2名,占2%;大学文化以上的47名,占45.2%;35岁以下的19名,占18.2%。通过近年来的培养、调整和配置,乡镇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性别结构均有了一定改善,班子的整体活力、发展意识、进取精神得到提升,较好地维护了一方稳定,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大课题上,南县县委主要着眼于“三个注重”,提升“三种能力”,来推进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选优配强,提升班子战斗力。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方面,实施“领头雁”工程。突出抓好乡镇党委书记的培养选拔。近两年,我县推荐提拔3名乡镇党委书记担任县处级领导干部,交流2名乡镇党委书记到县发改局和交通运输局工作,有效激发了乡镇党委书记工作热情。另一方面,抓好梯队培养。突出抓好乡镇长的选配,注重立足长远,将其作为乡镇党委书记的后备人选。同时,我们注重年轻干部的选拔,每个乡镇都配备了一名以上30岁以下的领导干部。
  注重培养锻炼,提升干部综合能力。县财政将党校主体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科级干部进修班)的培训经费放入财政“笼子”,每期都定量安排乡镇干部培训“充电”。加大因岗培训、异地培训、挂职锻炼等方面力度。近年来,通过组织部分乡镇干部到发达地区异地培训、参观考察等形式,认真学习外地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乡镇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先后选派20多名优秀乡镇年轻干部到上级有关部门和县信访局、征地拆迁办、工业园等重要岗位挂职锻炼或跟班学习,促使干部开拓视野,转变观念,在实践锻炼中成长成才。
  注重作风建设,提升党政凝聚力。近年来,我县结合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中心活动的开展,在乡镇创造性地推行“4321”和“12345”两个一线工作法,同时大力实施“民情日记惠民生”、“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基层劳动日”等民心工程,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走访帮扶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党政干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得到有效加强。

问题与难点

  客观分析,在乡镇队伍建设方面,也还存在着“三大三重”的困难和难点。
  干部数量缺口大,疲于应付现象严重。南县核定的乡镇行政干部编制452个,空编168个,在职在岗干部只占61%,考虑因事因病等原因请假的,真正在一线工作的,不到50%。面对当前乡镇经济发展、信访维稳、清欠化债、防洪保安的“四大压力”和资金周转难、征地拆迁难、留住人才难、政策执行难的“四大困难”, 加之“上面千根线、一头一根针”,乡镇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干部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现象严重。我县乡镇党政领导班子结构整体上趋于合理,但就整个乡镇干部队伍而言, 45岁以上干部占到50%以上,30岁以下干部只占14%,客观上存在着干部断层现象和老龄化现象。
  干部待遇差距大,队伍流失现象严重。南县属于财政弱县,同时,现行的干部工资津补贴制度没有考虑乡镇工作的特殊性。与机关同志相比,乡镇干部在工作费用、开销、工作量、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心理压力等方面都要大得多,而经济待遇是一样的,难免在乡镇工作不安心。特别是年轻公务员流失现象严重,存在乡镇公务员“年年招、年年走”的情况。2007年至2012年共招录乡镇公务员49名,目前仍在乡镇的12名,不到25%。

思考与建议

  近期,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很多新举措、新要求。结合文件有关精神要求,结合本县实际与实践,笔者认为,要着力解决好进口、进步、进修三个方面问题。
  畅通人才渠道,努力解决好“进口”的问题。目前,在乡镇党政人才引进方面普遍存在“两难”,一方面是高层次人才难引进、留不住;另一方面是实践工作能力强的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受文化水平、考试能力、身份限制等因素影响,“干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进口”不大、不畅,难以进入乡镇机关工作。建议探索建立乡镇选人举荐制度,比如在乡镇公务员的考录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优秀村干部进行定向招录的同时,改进考录方式,增加平时考核权重,制定科学的实际工作能力考核机制,真正选拔适合乡镇工作的优秀人才。
  健全激励机制,努力解决好“进步”的问题。我认为,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首要的是要调动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乡镇干部感到“生活有保障,工作有奔头、成长有进步”。一是进一步完善乡镇干部交流选拔办法。现有的地域差异、部门差异等因素,决定了在领导干部平职交流工作中,从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顺向调整到较好的部门和行业较容易,而逆向调整则思想障碍大,同时由于受县直部门职数的限制,真正要顺畅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的交流难度比较大。要建立长效交流机制和激励机制,消除部门领导干部到乡镇任职难以调回的顾虑,推进有序交流。二是进一步探索乡镇岗位津贴制度。在目前统一津补贴的情况下,针对乡镇干部上县下乡交通、电话通讯等费用开支问题,对乡镇干部根据工作年限、工作性质等内容,给予适当的特殊津贴,着力改善乡镇干部正当待遇。
  加强培养培训,努力解决好“进修”的问题。乡镇干部队伍的持续发展、能力素质、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党和政府政策的落实、外在的形象。一是探索建立乡镇人才储备制度。在古代,汉代的博士及郎官,唐代的翰林院、学士院以及明清的翰林院制度,都是属于朝廷人才储备机构,为朝廷储备了大量的人才。笔者认为,针对当前乡镇青黄不接现状,要立足长远,储备一批利于乡镇发展的人才,并实行跟踪培养、长期培养和重点培养。二是提升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实效。由上级推动,研究制定针对乡镇干部的培训体系,分层次、分类型、分批次开设乡镇急需的现代农业、村镇规划、产业发展等专题知识培训班,开展轮训。同时建立选派乡镇干部到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的工作机制,帮助乡镇干部进一步打开眼界、开拓思路,不断提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作者系南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

 

 
     
     
来源:未知来源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