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委组织部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各级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上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为此,赫山区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和定点调研的方式,对各乡镇、街道和龙岭工业园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报告。
基本情况
经统计,赫山区今年共流入党员65名。从流动地域来看,跨省(区、市)流入19人,省内跨市(州)流入17名,市内跨县(市、区)流入29人;从流入时间来看,流入一年以内的4人,流入一年以上的61人;从就业情况来看,工作固定的29人,自我创业的16人,停工待业的2人,其它18人。共流出党员1319名。从流动地域来看,跨省(区、市)流出712人,省内跨市(州)流出411名,市内跨县(市、区)流出196人;从流出时间来看,流出一年以内的454人,流出一年以上的865人。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举措
创建机制,建立管理网。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要求流动党员主动向所属党支部申报,确保资料准确无误。各乡镇街道和龙岭工业园都设立了《外出(来)流动党员登记薄》,详细记录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等情况,实行定期登记和动态登记相结合,做到对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明、信息随调随用。针对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流动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实际,全区各乡镇、街道和龙岭工业园利用流动人口清理、综治、创卫检查之机,采取进村(居)入户、进工地、进企业、进门店、进市场等多种方式对本地、本单位流动党员进行“拉网式”调查摸底,建立台帐。针对城区出租店面、出租房屋多的实际,采取党政班子成员包社区,机关站所干部包片,村(社区)干部包小组明确分工,实行责任制,及时对流动党员进行登记,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送到外出党员手中,受到流动党员的欢迎。建立《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是流动党员在外流动期间证明其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重要证明。各乡镇、街道、龙岭工业园党工委对在辖区活动时间六个月以上的或外出时间较长的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统一定编定号,试行“执证”管理。对于党员外出前,要求按规定填好《党员外出登记表》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党支部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等。对于外来流动党员,党支部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做好外来流动党员身份确定工作,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外出地点变更等情况,及时将外来流动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签名盖章。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窗口。各乡镇、街道、龙岭工业园党工委依托党员活动服务中心,建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窗口,为流动党员提供和党组织联系、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流动党员党务工作咨询、劳动就业指导、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等各方面的服务。
加强联系,架构连心桥。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流动党员。各乡镇、街道和龙岭工业园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与帮扶困难流动党员结成联系帮扶对子,重点在提供就业信息、协调发展资金、维护合法权益、落实惠民政策上给予流动党员帮助和支持,使困难流动党员尽快脱贫致富,力所能及地发挥党员作用。支部成员联系流动党员。各党支部成员与流动党员结成定向联系对子,每月通过电话、信函或网络等形式与流动党员联系一次,了解掌握流动党员思想及工作生活情况,协助解决其家庭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并将其工作地点变化等信息及时告知上级党组织,以更新流动党员信息库,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知现状、知去向。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联系流动党员。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明确专人负责本辖区流动党员联系和教育管理工作。以党支部或者党小组为单位,通过电话、信函、QQ等方式与流动党员联系,并充分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邀请流动党员参加支部活动、工会活动,力争每年进行1次面对面交流和沟通,了解流动党员的所思所需所盼,通报党内重要事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其了解组织、融入组织的信心和积极性。
强化服务,增强归属感。一是学习帮扶。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员为抓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集中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广大流动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开展“下基层惠民生”、凝聚力工程、“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主题活动。结合流动党员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二是就业帮扶。积极宣传、讲解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组织下岗失业党员参加再就业技能培训和招聘活动,帮助流动党员树立信心。每年春节,民政与劳动保障部门利用流动党员返乡的机会开展就业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的就业技能,并且了解流动党员的就业方向,为他们介绍就业岗位。建立了由综治、司法等部门为主的流动党员维权帮扶中心,指导和帮助流动党员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协助解决工资拖欠、医保社保等问题,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权利。三是生活帮扶。积极组织党员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救助贫困职工、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等活动。对特别困难的流动党员家庭,通过“七一”慰问、“春节”慰问等形式及时解决党员的生产生活困难,做到了平时有人访问,难时有人帮扶,老时有人惦念,病时有人探望。
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流动党员流动方位很难掌握。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支部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一是有的党支部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到位,教育管理不严、制度不全,导致流入和流出党员无登记,使部分党员“来去自由”。二是有的外出党员由于情绪心态和家庭等情况对党组织报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
流动党员党组织活动难以正常开展。一是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二是流动党员因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不说自己是党员。有的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不能正常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由此造成外出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流动党员管理存在不足。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外出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外出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要求难以落实。
流动党员组织隶属关系难接转。流动党员的接转组织关系程序较多,繁多的接转程序导致党员不情愿心态,有的成为了口袋党员。
流动党员不能按时缴纳党费,基数难以把握。调查发现,近74.6%的流动党员不能按时交纳党费,有些党员全年的党费一次性补齐或提前预交,或由亲属代交。再有就是流动党员的党员缴纳基数难以确定,由于流动党员工作岗位更换频繁,收入不稳定,一般情况只能按流动党员自己申报收入的比例收缴党费,或是按照党组织统一确定的标准收取流动党员党费,使流动党员缴纳党费缺乏规范。
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难发挥。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不能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有些党员外出期间求职与一般群众相同,有的求职本领甚至不如群众,党员不能用言行带动群众,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难。
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建议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应该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员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谋划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新举措。为此,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变硬性管理为教育引导和耐心服务,多些人文关怀,少些硬性要求,主动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使流动党员主动靠近党组织,从而增强流动党员自我管理的意识。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后顾之忧。各党支部要把关心和解决流动党员家庭困难的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抓实落靠,为流动党员在外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为流动党员致富提供信息服务。针对流动党员的各自情况,党支部要将流动党员反馈的信息和党支部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汇总,及时了解流动党员想了解什么,有什么需求,然后认真研究,寻找解决的办法,要为他们找一些致富信息,使他们更加愿意与党组织沟通联系,以期望得到更好地发展。
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完善登门走访制度。在外出党员回家期间,党组织要到党员家中走访,做一次认真谈话,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出要求、交待任务,把党的关怀和党的要求“走访”到流动党员心中,使流动党员铭记党员身份,牢记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时刻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党员外出前,由所在支部掌握外出原因、地点、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然后由支部具体确定联系人,负责了解外出党员的思想、工作状况,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对流动党员不良思想倾向及时予以引导纠正。实行外出党员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制度。基层党组织为方便就近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过组织生活,应每月固定一天为支部活动日,使党员能够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工作业务,按时回来参加支部活动。建立流动党员外出登记、定期汇报等制度。在各党组织设立专门的联系人,要求党员外出时,要及时向党支部联系人详细汇报去向,商定联络方法,并建立专门档案。同时发给他们《流动党员联系卡》,《联系卡》记录外出党员参加当地组织生活情况、党费交纳情况及思想汇报等情况,要求外出党员定期将《联系卡》寄回原党组织审核。创新管理举措,健全监督机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责任。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还应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两个或两个以上党组织共同管理的模式,确保流动党员管理不断线、不漏档,确保流动党员的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
在坚实组织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改进活动方式,规范组织生活。从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富有吸引力的党内活动,激发流动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增强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对不能及时参加党内活动的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可以委托流入地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要善于利用夏收、秋收和春节等流动党员集中回乡等时间举办“外出党员座谈会”,交流思想、提高认识,给他们集中“补课”。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给每名流动党员确定一个贫困联系户,让外出党员为其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服务,通过帮扶措施,使困难户早日致富。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外出党员携资金和技术回乡创业,并把其中符合条件的按组织程序选拔为村干部或村后备干部,推上领导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