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500余人清明重走毛泽东板溪访友之路,纪念张子清诞辰116周年 |
点击数: 时间:2018-04-07 |
|
4月5日,在清明节的纷纷细雨中,一支队伍行走在鸬鹚渡镇的乡间公路上。队伍中,既有精神矍铄的75岁老人,也有才上学的小学生。这是由桃江县鸬鹚渡镇人民政府主办的重走毛泽东板溪访友之路,纪念张子清诞辰116周年活动现场。今年是张子清烈士诞辰116周年,为传承张子清良好家风及革命精神,打造桃江红色故里,发展红色旅游,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鸬鹚渡镇政府举办了此次活动。 500余名参与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身着红军服,不畏寒风冷雨,列队从张子清村村民服务中心至大江村鹿马村徒步往返行军数十公里,重走毛泽东板溪访友之路,纪念朱毛红军胜利会师90周年暨张子清诞辰116周年。 经过2个多小时的徒步行走后,大队伍返回张子清烈士纪念馆,在这里举办一个简短的祭奠仪式。仪式中,现场所有党员进行集体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张子清后人、徒步参与者、当地村民均为这位烈士献上了鲜花。仪式完毕后,张子清烈士纪念馆解说员循着展厅的资料和展品,向各位参观者介绍了张子清烈士的生平事迹。 据鸬鹚渡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活动自3月15日起开始筹备,目的是为了深入挖掘鸬鹚渡镇红色资源,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家园,红色故里”这一主题,结合桃江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个契机,推动鸬鹚渡镇旅游产业发展。下一步,鸬鹚渡镇将修复张子清故居、修建文化牌楼,筹建张昆弟文化广场等,进一步开发好镇区内红色旅游资源。 背景资料 在桃江民间,广泛流传着毛泽东板溪访友的故事。1925年5月,毛泽东由安化梅城过来,经仙溪在其同学贺悌家小憩,后毛泽东沿“宝安益”古道,经泗里河,翻过鹿马仑,抵达张子清的家乡板溪风景寺。两人一见倾心,相见如故,在静乐庵作彻夜长谈。另据考证,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后秋收起义爆发前一段时间,毛泽东曾潜藏在板溪张子清的家乡板溪风景寺达一周之久,一是躲避白色恐怖,二是积极筹划秋收起义。临离别时,毛泽东留有信物给掩护其脱险的夏姓村民。信物至今得以保存,相关故事口口相传。 张子清(1902—1930),桃江县板溪乡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将领。1912年张考入长沙陆军芝芳小学,1920年任岳阳镇守使公署上尉副官。1922年参加平江兵变,失败后潜回家乡组织游击队,进行反军阀的斗争。1924年,张子清奔走于长沙、武汉、上海之间,与郭亮等中国早期革命活动家结成挚友。1925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广州政治讲习班学习,毕业后投身北伐。1927年9月,时任国民革命军副营长的张子清,随营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二营营长,参加了文家市会师和“三湾改编”,跟随毛主席开始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28年2月,红军前委重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毛泽东任师长,张任参谋长兼一团团长。3月,张率部随毛泽东支援湘南。在桂东沙田,遭敌军堵截。张率部浴血奋战3天3晚,击退敌军10次进攻,保证了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顺利挺进井岗山,为红军史上著名的井岗山会师,立下了不朽功勋。之后,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该军下辖3个师,张任十一师师长。1929年1月,为粉粹敌军对井岗山的进攻,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转移,红五军和红四军一部留守井岗山。此时,张任红五军参谋长,坚持带伤指挥战斗。1930年春,张因伤被护送疗养,因医疗条件差,伤势恶化,是年5月不幸逝世,时年28岁。 |
|
来源:刘琼 曹佳兴 作者:桃江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