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党史人物】夏曦、张昆弟、张子清、熊亨瀚:从桃花江畔奏响理想信念之歌 |
点击数: 时间:2021-04-22 |
|
桃花江,不仅是一条流行歌曲之河,是一条文化波涌之河,也是一条孕育英烈之河。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和大革命时期,不少的早期共产党员从桃花江畔走出来,追求真理,奠定初心,以身许党,砥砺践行,为人类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把青春和生命与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融会贯通。新时代的人们,对这些从桃花江畔奏响理想信念之歌的革命先烈,充满敬意和颂扬,激励自己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与毛泽东“少同砚讨,长共驱驰”的青年先驱夏曦 夏曦,字蔓伯,1901年8月出生于益阳桃花江畔镇,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的学弟,也是毛泽东把他引到革命道路上来的。不到26岁时,他当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历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 夏曦是湖南先进青年的代表人物。18岁参加五四运动和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是新民学会和湖南革命群众运动的骨干。19岁入团,20岁入党。《西行漫记》记载:毛泽东对斯诺说,夏曦是“参加新民学会的较为知名的共产党人”。据说,夏曦曾和青年战友登上岳阳楼,撰写了名联“八百里洞庭谁在眼?五千年历史再从头!”书生意气,指点江山,好有气魄。 夏曦颇有才气,志向远大。1921年10月,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支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派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就选派了夏曦作为湖南共产党员的代表远赴俄罗斯参会。为此,毛泽东还同何叔衡、陈昌等共产党员出席湖南第一师范同学会常年大会并欢送夏曦赴俄:“会议气氛热烈,庄谐并出,满座展然。”1922年4月底,毛泽东带领夏曦到常宁水口山开辟工人运动,到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发展党团员,指出要改造社会必须有一种正确的远大的理想,并且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这个理想就是社会主义。为了促进国共合作,1923年9月,毛泽东给国民党总务部正、副部长的彭素民、林伯渠写信,提出国民党组织在湘发展,仍应努力进行。并说与夏曦商议,第一步组织长沙支部;第二步组织常德、衡州及其他可能的支分部;第三步再组织湖南总支部。请本部委毛泽东为筹备员、夏曦为筹备主任,以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说明毛泽东很看重夏曦的才干能力。1924年1月,毛泽东、夏曦都作为湖南代表出席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湖南,夏曦对贺龙、唐生智等人的统一战线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 夏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不移。青年时代加入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在湖南人民革命斗争中,他崭露头角,经常发表演讲,撰写系列文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振奋革命群众的精神和斗志,推动湖南人民革命深入发展。1936年2月,在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贵州省毕节开展群众工作时,夏曦不幸牺牲,成为长征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央委员。后来,毛泽东在给夏曦父亲的信中说:“东与曼伯,少同砚讨,长共驱驰,曼伯未完之事,亦东之责也。”表达了毛泽东、夏曦等共产主义战友为理想信念奋斗到底的决心。 在塞纳河唱起马赛曲的真理使者张昆弟 在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张昆弟以“法国北海岸之华工”著称,并一生从事中国工人运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翻身解放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张昆弟,1894年3月18日生于益阳县桃花江边的一户农家。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毛泽东的同学。他不赞成崇拜西洋,排斥中华文化;也不赞成食古不化,钻进故纸堆中不问世事、不读新书。在好友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身上,学习了研究学问、砥砺品行、济世匡时的抱负和意志,曾在日记中记道:“毛君润芝云:‘现在国民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新思想。’余甚然其言。……安得有托尔斯泰其人者,冲破一切现象之罗网,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 著名作家萧三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将张昆弟和毛泽东、蔡和森誉称为“岳麓三杰”。张昆弟看到“毛蔡二君炼身体与炼心同时并重”,对毛泽东、蔡和森推崇备至。 共同的理想抱负,把张昆弟和毛泽东等紧紧联系在一起。1918年4月,他们组织了新民学会。毛泽东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张昆弟积极参加,致力于向国外发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并随毛泽东、罗学瓒、李富春、罗章龙、唐铎等24人到北京补习法语。1919年10月,他和李维汉、李富春等162人,不远万里赴法。他与李富春、李维汉、贺果、李林到塞纳河畔香巴尼施乃德分厂做工,并与李维汉、罗学瓒等新民学会会员组织工学世界社,任干事会负责人之一。从桃花江畔到塞纳河畔,一曲源自法国大革命的马赛曲,激励了大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先进青年,投身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斗争。 在勤工俭学期间,张昆弟阅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较广泛地接触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本质的认识。在他写的《法国北海岸之华工》文章中,明确提出“非全世界工人全体有彻底的觉悟,把这种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推翻不可”的思想。因为参与争取“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的斗争,被法国政府以“从事布尔什维克活动”和“扰乱治安”罪名,将他和蔡和森、陈毅等104人强行遣送回国。 1922年春,张昆弟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宣扬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革命生涯之中,主要从事北方工人运动领导工作。历任中共北京地委工农部长、河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顺直省委工委书记、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审查委员。在湘鄂西省总工会党团书记岗位上,遭到错误的“肃反”斗争,1932年被害于洪湖苏区瞿家湾。他妻子王兰英,是中共广东省委秘书长,1933年被捕牺牲。旅法勤工俭学同学、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悲痛回忆:“我和张昆弟是从法国一起回国的,他搞工人运动做了许多出色的工作。但牺牲得很可惜。” 井冈山那一颗闪亮的红军将星张子清 1965年,毛泽东主席重上井冈山,回忆牺牲的战友——卢德铭、何挺颖、王尔琢、张子清、伍中豪……动情地说:“一回到井冈山,脑子里就看到了他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都是活生生的,他们都是有坚定信仰有牺牲精神的好同志,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几岁呀!”所以,毛泽东告诫大家说:“井冈山革命精神不要丢了!”在毛泽东心中,井冈山那一颗颗闪亮的将星,张子清他们,都是井冈山革命精神的代表和典范,值得后来者永远怀念。 张子清也是益阳桃花江边走出来的革命者。1902年4月出生在一个爱国军人世家。1920年从湖南讲武堂毕业后,任零陵镇守使公署上尉副官。多次参加反抗湖南军阀赵恒惕的军事行动。在表兄夏曦的帮助下,结识了郭亮等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列主义影响,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农运讲习所、政治讲习班受训,聆听了毛泽东等共产党员人的教诲,参加北伐战争。曾任贺龙第二十军的政治连长、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的政治教官。 1927年马日事变后,在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下,张子清积极策划武装起义。7月底,与伍中豪率领国民政府警卫团部分官兵和浏阳工农义勇军合编为第一师第三团,开到铜鼓,进行军事整训,任第一营营长。秋收起义受挫后,坚定地跟随前委书记毛泽东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三湾改编,任第三营营长和党的前敌委员会委员。上井冈山后,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在酃县阻击战中,以不足一个团的兵力,抗击国民党军4个正规团的进击,浴血奋战三天三夜,身负重伤,左脚踝骨被打断。井冈山会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师长兼三十一团团长。1929年初,任红五军参谋长。因伤重不能行动,常坐担架参加作战。1930年5月,终因伤重不治,在永新县南乡洞里村蕉林寺牺牲,年仅28岁。1978年,研究党史的同志费尽周折在湖南找到他妻子时,她还在苦等离开自己50多年的丈夫。望着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红军将领遗孀,大家泣不成声。 他的战友、开国上将陈伯钧说:“张子清不仅是军事上一位杰出的指挥员,而且是毛泽东初创红军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 习近平总书记说:“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文人也有仗剑从军之心矢忠为党的熊亨瀚 熊亨瀚一生经历坎坷,从桃花江畔走出来之后,他在益阳驻省中学,参与湖南新军同盟会秘密活动。辛亥革命时,参加学生援鄂敢死队。在长郡中学,由于反对袁世凯,被迫亡命日本,入东京神田法政学院,致力于研究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1915年回国任北京《真共和报》编辑。回湘后,任职于护国军第三路军、《资江》杂志。在驱逐张敬尧、反对吴佩孚的斗争中站在前列。作为长沙育才中学教务主任,长郡中学教师,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湖南雪耻会执行委员,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以后,熊亨瀚辞掉教职,以“革命为归宿”,做职业革命家。历任湖南临时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党部常委、湖南省通俗教育馆馆长,为推动国民革命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工作方便,中共湖南区委公布熊亨瀚、谢觉哉退出共产党,专门从事国共合作的统战工作,主编《湖南通俗日报》、《湖南民报》,开展革命宣传。为了保护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民党右派对农民运动的污蔑,支持湖南农民革命。他揭露道:“军事领袖必须受党的指挥。如果党的权威不能指挥军事领袖,那就非常危险,就有造成新军阀的可能。” 1927年5月,湖北夏斗寅、湖南许克祥先后叛变革命。熊亨瀚受命赶赴岳阳、衡山传达省委指示,组织反对国民党新军阀。十万农军攻打长沙失利后,他遭反动派通缉,转入地下工作,先后在益阳、武汉、江西等地寻找党组织,联系革命同志,不顾生死,坚持斗争。1928年11月7日在武汉被捕。押回长沙后,湖南清乡督办署连夜审讯。他只说一句话:“杀就杀,何必多说!”军阀何键凶恶地说:“熊亨瀚三个字,就是罪证,不必更问,枪决就是。”11月28日凌晨,熊亨瀚慷慨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时年34岁。 熊亨瀚学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尤其擅长诗词,写作革命诗篇数十首,后编选入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临刑前,熊亨瀚写下遗嘱一篇、遗墨一联,表明自己为国家社会、为工农群众而死无畏无愧的心迹,其联曰: “十余载受苦奔波,秉春秋笔,执教士鞭,仗剑从军,矢忠为党,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 一家人悲伤哭泣,求父母恕,劝兄弟忍,温语慰妻,负荷嘱子,含冤终可白,再世当为天下雄。” |
|
来源:桃江县委组织部 作者:夏远生 周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