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风光美如画 青山绿水入梦来——资阳区沙头镇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
点击数: 时间:2021-07-15 |
|
编者按 资阳区沙头镇地处民主垸的西大门,是一个建镇历史久远、田园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的湖区小镇。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典型的“鱼米之乡”。该镇的甘溪蔬菜荣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特别是长白丝瓜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沙头镇也因此被誉为“丝瓜小镇”。今年来,沙头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报从党建、产业和生态三方面呈现出一个党建“出实效”、产业“有朝气”、生态“高颜值”的沙头镇,以此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党建篇:以党史烛初心 为群众办实事 “党建大礼包”送学上门。 “一门式”服务办理老年优待证现场发证。 近日,沙头镇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华兴村“两委”干部分别走访陈炳生等15户村民,为他们送来了大米和食用油。今年3月始,沙头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立足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开展微心愿收集工作,至目前,全镇199名党员干部已为614名群众圆了心愿。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沙头镇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汲取智慧力量,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坚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方式学习做到入脑入心
6月24日,金桥村的村干部和党员们在第一书记沈铁牛的带领下,来到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的“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立波故居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教育的熏陶。这是沙头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缩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沙头镇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动作用,上下联动把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建立“镇—村—党员”三级学习机制,组织干部下沉至各村、社区指导开展学习。采用集中学习和相关领导上党课等形式,在全镇营造浓厚学习教育氛围,并为362名党员邮寄或上门送去“党史学习资料包”,确保学习教育无遗漏、全覆盖。
为使党员干部在学习方面更积极、更主动,沙头镇搭建平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该镇举办“学史增信乡村振兴”青年说——资阳区民主垸青年干部交流座谈会,寄语青年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勇担时代重任;华兴村组织主题教育活动,重温入党誓词,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富兴村积极发挥党建引领,壮大村级集体产业,获评湖南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
践行初心使命强化履职担当
“我们不光要学,还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在海南塘社区,党支部书记曹建国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边说边将这句话记在笔记本的学习心得一栏中。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南塘社区按照老百姓提出的建议,为社区背街小巷都安装了路灯,硬化公共区域通道、群众门口过道1100多米,安装路灯135盏,并定期组织文娱活动,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深入实践才能迸发动力。沙头镇发动镇村干部谈“党史学习教育心得体会”,聚焦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制订每阶段重点事项清单,扎实开展“雷锋月里学雷锋”“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活动,组织村民接种疫苗、免费体检,党员干部访贫问苦、领取群众微心愿,以实际成效惠及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贴近民生需要用心办好实事
近期,镇卫生院每天都有数百人前来接种疫苗,镇派出所瞅准时机,将指纹采集设备搬至镇卫生院,为接种疫苗后留院观察的群众补采指纹。截至6月27日,短短几天时间,民警在此补采指纹1200余条,有效促进了派出所户籍管理工作。
两个多月来,沙头镇坚持把学习党史教育同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号召干部沉下心,为群众办实事。“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有哪些?今年有什么困难?”6月23日,镇党委书记王晓强与党政班子成员一道,到各村了解产业发展的情况,并现场为各村经济发展“把脉”。
以实心为民办实事,让党史学习教育在为民服务中见“实效”,沙头镇的“一门式”服务工作,是该镇“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的另一亮点。2020年7月以来,沙头镇作为全市“一门式”工作试点单位,统一格式、合理布局,打造了集“强化党务、规范村务、优化政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多功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平台。在综合窗口配齐了高拍仪、针式打印机和身份证识别仪等设备,统一制作了行政审批公章,更新了部分老旧设备。原来由31名站所干部承担的政务服务工作,现在交由政务大厅5名工作人员来做,干部能腾出更多时间下村调研、与上对接,节省干部力量75%,节约办公用房面积15%,行政效能提高50%,镇长热线信访同比下降20%。
截至目前,全镇办件量17714件,村(社区)办件量16111件,业务量在全区乡镇街道中排名第一。其中4800件为即办件,生育证、老年人证等3000件在村级办结,群众少跑约6000公里;在镇级完成510件帮代办事项,群众少跑约20000公里。
产业篇:打造特色农业 推进乡村振兴
农技人员向村民示范种子发芽实验。 6月26日,走进资阳区沙头镇,极目远眺,现代化的建筑与原野田畴、湖光水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沙头镇鼓励各村根据自身特色发展种养殖产业,绿色、有机产品远近闻名。如今,该镇将乡村振兴工作与特色产业培育、提升紧密结合,着力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力促村村都有特色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项目、人人都能进入产业链,蹄疾步稳推进乡村振兴。
做优“菜”品牌
走在资北干线路上,两旁都是整整齐齐的竹架子大棚,一眼望去,绿油油的叶子下,垂挂着一根根洁白的丝瓜。“这种长白丝瓜的品质非常好,比外面的都要甜,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新建了一个冷链仓储,以后丝瓜可以错峰上市,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富兴村党总支书记龚卫飞对记者说。目前全镇长白丝瓜总面积2000多亩,共有320多户种植丝瓜,每亩收入有2万余元。丝瓜通过了绿色认证,并注册了“甘溪”商标。每家每户的瓜棚架统一高度,科学规划间距接连成片,展现出了丝瓜小镇的风貌。
华兴村的年轻人陈雷,一直在四川开厂,过年回家发现村里有块面积达100亩的闲置水面,于是他找到村支两委,提出和村里合作,发展田螺加工,甲鱼、青鱼等养殖、加工产业。今年3月项目启动后,他为村里解决了60多名闲置劳动力,预计一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20万元收益。在村两委支持下,陈雷信心十足,将水面周边闲置地利用起来作水果基地,种植特色水果1000多株。
富兴村、华兴村的产业发展,只是沙头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目前,全镇长白丝瓜、稻虾、芦菇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已形成规模。在政府引导下,各村积极开展以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三品一标”认证和特色商品商标注册,其中甘溪蔬菜荣获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
做强“稻”产业
“小康生活就像挂满谷穗的水稻。”6月25日,在对村级合作社的稻虾轮作基地进行田间管理时,文兴村党总支书记王光辉开心地同农户说道。
今年来,沙头镇大力宣传“谁种粮谁收益”等政策,推广精量石灰撒施旋耕一体机等农业机械,253名党员干部“一对一”联络种粮大户,引导6000余农户投入春耕生产,全镇翻耕率达98%,双季稻种植率达94%,成功创建了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
在早稻育秧早期阶段,沙头镇从种田大户着手,上门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其综合能力和技术优势,开展代育秧,采取多种形式的育秧模式,充分满足周边农户的需求。同时,对早稻集中育秧实行补贴,人工抛秧1300元/亩,机抛秧1600元/亩,机插秧3000元/亩,并对重点区域内的农户提供早稻种子补贴,率先落实政策补贴“应补尽补”。
沙头镇规范创建了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120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2500亩;创建千亩示范片3个,其中核心区1000亩,示范片涵盖全镇各村。为了确保示范片内双季稻全覆盖,沙头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党员带头种田,镇村干部对口帮扶,责任到个人到丘块。在核心示范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推广了精量石灰撒施旋耕一体机作业技术,实行了优质良种补贴,对沟渠基础设施进行了清淤维护,通过核心示范区的打造,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早稻种植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做大“村”经济
近年来,沙头镇把培育和做强做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精细农业,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产业的发展格局。
“我们村发展了507亩龙虾基地,成功脱贫,今年我们翻整了180多亩荒芜土地,发展水果基地。”说起未来的发展,文兴村党总支书记王光辉信心满满。他说,之前,文兴村有一片土地一直荒芜,年初,通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集中商讨,大家一致决定发挥这块闲置地作用,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沙头镇政府和区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文兴村引进了桃树、桑椹、乌梅等24个水果品种用于这片土地的开发。按照专家介绍,明年可产生效益,一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
农业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目前,该镇初步形成了以高产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生态养殖业为支撑的三大农业种养产业和“农户+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扶持和发展家庭农场1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生态篇:维护宜居生态 留住美丽乡愁
村民采摘沙头特产“长白丝瓜”。 夏日的沙头镇,天蓝湖阔,荷花绽放。不论身处资北干线,还是在乡间小道上,处处满目青翠,仿若行走在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中。沙头镇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垃圾分类减量试点、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生态治理行动,打造电排渠道两侧绿化景观带,明星电排渠获全市“十大最美河湖”称号,海南塘社区被评为省级秀美村庄,2020年,沙头镇被评为全国卫生镇、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省级文明乡镇。
垃圾分类成新时尚
“2017年12月,我们开始尝试三分三拣,即农户初分,就地拣出解决一部分;保洁员细分,拣出废品回收;转运站再分,拣出有毒无毒垃圾。”华兴村党总支书记何立佳对记者说。如今,在华兴村,家家户户都有堆沤池,果皮、草皮、菜叶自行处理。华兴村的“三分三拣”模式不但成为了其他村学习的典范,还吸引了大通湖、南县、沅江等地村干部上门观摩学习。
2020年,沙头镇在资阳区人居环境整治年度考核中位列全区第一。2021年,沙头镇是益阳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的试点乡镇,配备分类垃圾桶6000个,达到分类减量60%。该镇扎实开展“三清一改”,重点清理农村废弃垃圾、清理池塘垃圾、清理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民居住环境的不良习惯。各村出动劳力1500多人次,挖机120余台次,共清理陈年垃圾300余处、沟渠11.2公里、河塘2000平方米,完成1152户村民改厕,拆除空心房百余处,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各村还组建了由10名妇女组成“娘子军”理事会,每月对农户房前屋后卫生、保洁员工作实效进行指导督查评比,实现长效管理。
污染防治蹄疾步稳
明星电排渠是沙头镇境内较为重要的防洪排涝渠道。该项目于2020年10月份正式开工,已投资430万元,主要包括沟渠清淤、沿线亮化、渠道衬砌以及五一闸更新改造,当年12月底全面竣工。如今,走在堤上,可以看到渠道里的水十分清澈,在两岸一望无垠的绿色稻田衬托下,这里成了永明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沙头镇全面推进河长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切实让水更清、地更净、天更蓝。坚持巡河常态化,强制上岸“三无船舶”56艘,拆解船舶127艘,完成76个养殖场粪污设施升级改造。推进穆春塘棚户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土地易造成污染的产业和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全方位抓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污染防治工作。
人居环境舒适怡人
“我们举全村之力,打造美丽乡村,村民们都非常支持工作。”寓民村党总支书记陈伟军告诉记者。该村以民兵渠、忠民渠、寓团渠为重点,着力打造“一线一路一渠”,在“一线”上栽满桃树、垂柳、红叶石楠;在“一路”上实施道路提质改造,新建文化健身广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渠”上,着力改善黑臭水体,实施衬砌、护坡等工程,力求做到农户屋旁绿化、沟渠净化、民居美化。
“村民素质提高了,人居环境自我意识提高了,今年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村民们主动提出要创建美丽乡村。”金桥村党总支书记蔡建伟则说,环境优美后,村民人人夸赞,不少村里的知名人士纷纷为家乡作贡献,像在外经商的最美乡贤刘学文,就为金桥村公路建设捐资100多万元。
增强农民幸福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久久为功。沙头镇从动员全民参与、打造示范重点、抓实整治措施、构建长效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该镇开展“最美庭院”“最美菜园”“最美沟渠”评比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人居环境整治齐动手”主题教育活动。到目前,全镇共整治沟渠30.2公里,河塘20000多平方米,打造了3.5公里民兵渠“示范渠”,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共新植红叶石楠、茶花树2000余株。通过多渠道争取、整合资金,全镇共架设路灯902盏,各村主次干道、机耕道已基本实现亮化全覆盖,共投入350万元,硬化道路9000米,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如今,沙头镇民居整齐排列,房前屋后干净,村庄如诗如画。
|
|
来源:益阳日报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