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区人民路社区:打造“四个引擎”聚合力 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
点击数: 时间:2022-03-14 |
|
打造“四个引擎”聚合力 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资阳区人民路社区党建引领居民自治模式探索
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深刻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如何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凝聚各方力量,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是基层社区面临的重要课题。资阳区人民路社区党委积极探索,通过打造四个引擎,融合治理资源、凝聚治理力量、激活治理机制,推动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卓有成效。人民路社区先后获得2020年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益阳市2020年度共建共治共享平安志愿者服务村(社区)暨网格化服务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 一、背景起因 人民路社区占地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居民住宅楼栋49栋,房屋1023套,常住人口4326人,5个弃管小区,现有正式党员140人。长期以来,作为益阳老城区的老旧社区,人民路社区弃管小区较多、人居环境不优、老年人口众多、社区人手不足等问题尤其明显。社区党委认识到,病要从根治。要解决这一系列困难,关键在社区自身,必须让社区党组织强起来,让党员作用发挥出来,让各界力量和居民群众参与进来,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协同合作,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深化基层治理,真正实现群众自治。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人民路社区党委持续探索“党建+网格+小区支部+居民”的自治模式,精心打造红色、机制、爱心、活力四个引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党建工作融入社区管理的细枝末梢。网格长和小区党支部利用广泛的群众基础,弥补了社区人手不足弱势,推出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做示范,社区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参与社区建设热情更高,社区自治活力被逐步激发,社区党委从帮助到协同配合,到最终实现居民的大部分问题不出小区就能解决,居民自治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形成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推动了居民自治有效实现。 (一)红色引擎强化引领力。一是延伸红色触手。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把支部建在小区。深入摸排党员、走访群众,指导成立了红色旗帜、服务先锋、聚力领航、人民医院家属小区4个功能型小区支部,覆盖辖区内全部小区,实现党组织体系一竿子到底。二是弘扬红色文化。坚持常规学习同时创新形式,组织重温入党誓词、老党员和红军后代讲红色故事,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唱红歌、拍摄“党史快问快答”抖音小视频、少年宣讲团讲红军故事、观红色影片等红色活动。建好红军苑、习语亭、党建示范走廊、党建示范墙等,濡染红色氛围,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场地和平台。三是树立红色先锋。社区按照“点亮一名好书记照亮一片,激发一位能干人服务一片,树立一个优典型影响一片,凝聚一批热心人治理一片”理念,积极挖掘讲好身边党员故事。如红色旗帜小区党支部书记毛庆喜,利用自身水电工技术,长期免费帮居民群众维修水电,为辖区楼道和巷子的路灯做维护,大家亲切称他为“驱散黑暗的技术员”;七旬老党员章立尤义务清扫庭院、夜间巡逻喊话,守护庭院平安50年如一日。社区把这些先进党员的核心精神提炼出来,精心打造了先锋楼、平安楼等示范楼栋及示范家属区,让身边党员先锋成为小区主心骨,充分发挥了旗帜引领作用。 红色旗帜小区党支部商讨小区事务 (二)机制引擎强化服务力。一是民意收集智慧化。在全区率先探索打造掌上云端智慧社区,坚持“便民全方位、服务零距离”的服务理念,深化网格化治理模式。按照“精简、集成、共建、共享”的总要求,建立网格微信群3个,启用“小智”机器人,网上网下实时互动,精准掌握群众需求。二是网格服务精细化。把四个小区党支部编入网格管理,由四名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详细掌握社区党员专业特长和服务意向,不断壮大“网格红管家”和志愿者队伍,68名红管家及志愿者常态化开展走访联系、矛盾调解等行动。三是共驻共建常态化。积极落实“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定期协调召开社区兼职委员联席会议,驻点单位组织党员定期来社区报到,市区两级6家单位、152名党员积极下沉网格和社区,开展义诊、疫情防控、除雪防冻、创文巩卫、垃圾分类、平安创建、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协调解决难题40余件,解决一批群众生产生活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老年人、困难群体都有社区干部上门服务,实现足不出户办好事。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居民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 爱心食堂为社区老人们准备当天的午餐 (三)爱心引擎强化凝聚力。积极打造“三微”爱心品牌,让社区爱心汇聚,温暖如家。一是红色驿站微服务。社区将便民、爱民理念落细落小落实,吸收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热心居民设立红色驿站,包括爱心服务站、爱心裁缝铺、爱心发屋等,为居民提供爱心药箱、便民雨伞、维修、水电安装、裁缝、理发等免费服务,把惠而不费的便民服务寓于基层治理中。二是睦邻系列微力量。积极打造“睦邻颐年之家”老年人活动中心,开设棋牌室、百姓书屋、户外健身区等功能场所,丰富了社区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针对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年人生活不便问题,开办敬老爱心食堂,由服务先锋小区党支部牵头负责日常管理,支部书记胡赛军带领党员志愿者无偿服务,为社区80岁以上老人、环卫工人、特困残疾人等提供免费爱心午餐。成立睦邻同心营,让小区居民在支部帮助下挺身而出,楼栋窗户坏了互相修、庭院脏了帮忙扫,小问题来了帮解决。三是志愿服务微心愿。大力推行“党建携手志愿者”模式,以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组建平安巡逻、政策宣讲、垃圾分类、爱心帮扶等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服务65次,圆梦“微心愿”116个,长期资助2名贫困学生,帮扶困难党员群众700多人次。社区居民在接受爱心中传递爱心,“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蔚然成风。 老红军后代给青少年讲述红军故事 (四)活力引擎强化内生力。一是传统文化提升居民素质。社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明社区”为主题,结合新文明实践站、“四点半学校”建设,着力打造社区瀚墨国学堂。定期组织辖区亲子家庭、弱势群体、辖区居民开展论语学习、葫芦丝教学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食为天巷还专门手绘了传统美德小故事等,让居民在音乐、绘画、诗书礼仪等经典传统文化的沁染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提升了道德修养。二是评比激励提升学先干劲。社区每年大张旗鼓评比表彰一批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等,设立热心居民奖,让居民在榜样力量的感染下比学赶超先进,争做社区好居民,争为社区做贡献。三是活动平台敞开交流大门。在元旦、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举办形式多样的交流联谊活动如邻里节包饺子、每家做道拿手菜的“万家席”等,居民在活动中不但打开了自家大门,也打开了彼此心扉,拉近了距离,增进了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成效反响 (一)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在社区和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辖区内临街小巷食为天巷,巷子主路和周边小区全部铺上了沥青,一改之前地面积水、道路破败的脏乱差局面。社区各庭院、楼道的牛皮癣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百米党建文化睦邻文化宣传文化墙,以及张贴整齐的文明创建、疫情防控、日常安全等各类宣传海报、标语,群众在舒适惬意的环境中潜移默化感受着向善向上的正能量。 食为天巷百米党建文化墙 (二)居民生活幸福和谐。依托爱心食堂,社区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吃饭难的问题得到解决。那些行动不便且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志愿者每天还送餐到家,陪老人唠唠家常,用自己真诚陪伴,让老人们的一餐一饭,吃在嘴里、暖在心上。社区每月15日还为70岁以上的举办爱心“生日会”。除了物质生活外,精神生活同样充实,传统节日都有文化活动,“送书上门”“情系下一代、大爱无边”“七彩假期”等常态化主题活动为居民带来党性、国学、安全、健康、家风等方面的教育,丰富了群众休闲生活,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格,形成了“其乐融融一家亲”浓厚氛围。 社区老年人集体生日会 (三)工作推进一呼百应。以网格为平台,将街道社区、驻社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各方力量有效凝聚起来,产生了聚合效应,不论单位还是个人都是社区建设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理念深入人心。如睦邻颐年之家原是社区居民张卫红用私有房屋建的一座佛堂,了解到社区打造老年活动中心的想法,她主动关闭佛堂,腾空房屋,免费提供给社区使用,还捐赠1000元爱心款用于活动中心运营。在疫情防控、垃圾分类、除雪防冻等工作中,驻社单位、广大党员和热心群众,只要社区有需求一喊就到,有力推进了社区高效治理。 爱心发屋定期免费为老年人理发 (四)自治意识不断加强。社区基层党建与居民自治相结合,主人翁意识让小区居民热情高涨。社区党建与居民自治相结合,都把自己当作社区一分子,大小事情都当作自己分内事,大家都身在其中,乐在其中,热心参与,献计献策。如爱心食堂里,厨房里大到冰箱、空调,小到菜刀、砧板都是爱心人士赞助的,所有爱心物资来源于社区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社区党员、居民、服务对象的儿女。服务对象被爱心感染变成了服务力量,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爱心循环。 小区居民举行趣味竞赛 四、经验启示 (一)举好一面旗:组织堡垒是社区治理的主心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党的建设的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小区日益成为社会群体交汇点、社会矛盾集聚点和社会治理着力点,各种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必须要靠党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城市基层和谐稳定、安居乐业。居民小区是城市最基础的细胞,只有把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小区建设和治理中,以党的建设贯穿、引领和保障小区治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确保小区发展治理方向正确。 (二)织好一张网:共驻共建是社区治理的助推器。社区治理离不开外部环境,光靠社区一家,孤掌难鸣。通过“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社区按需召集区直相关部门单位,部门单位主动下沉到社区小区来,做到条块结合。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其灵活性、专业性强的优势,把力量汇聚到群众需求迫切、问题集中多发的方面上来。要进一步完善网格化治理机制,促进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各方力量能够更迅速、更精准、更高效下沉到社区小区一线,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各项工作任务也能通过网格更快安排部署,更快传达给党员、群众,让他们迅速有效行动起来。 (三)建好一个家:居民群众是社区治理的生力军。要通过完善机制、开展时代感强的各种活动,强化社区作为“居民共同的家”的形象,要选树先锋榜样,强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社区建设永葆活力。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社区治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带着情感做工作,真正尊重居民主体地位,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发展实效解决发展矛盾,让社区、小区真正成为宜居宜业之所,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
|
来源:资阳区委组织部 作者: |